松阳新闻网导航
总站·浙江在线  浙江网闻联播  《浙江日报》  《丽水日报》  《处州晚报》  ;新闻热线:0578-8061733  8062468  投稿邮箱:zgsynews@163.com
 
首    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
独山论坛 微·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
    关键字:
 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 >  人文•视觉 > 飘飞在山水间的非遗弦歌(上)

飘飞在山水间的非遗弦歌(上)

  “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”。历史的车轮周而复始地滚动在松阳这片天生丽质的桃源胜地上,挟带着勤劳智慧的古风,1800多年,打磨出一条石板砖瓦相伴,马头高墙参差,曲径幽巷飘逸的历史古街,镌刻着“处州之始,丽水之根”的古朴印记,这是时光赋予的盛誉荣光。这条浙江最长的县城老街上,有一座当年堪称为最高建筑的明代道教万寿宫,数百年沉浮兴衰,经历过江西会馆、太唐小学、集思社、工商会所、电影院的变迁,如今实现了华丽转身,成为了浙西南丽水市的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馆。

  松阳非遗馆,一座历史遗留的古建,走进富有年代感的空间,一股浓郁得化不开的非遗情结便扑面而来,极易引发人的怀旧情绪。此馆前半馆是非遗展陈区,木楼回廊制式,鞋具敲击楼板声,悦如岁月的足音。一幅幅文字,一帧帧照片,一件件实物,一处处场景复刻,步入其中,如穿行历史长廊。“清江铙吹”“松州古风”“山水家园”“灯舞太平”四大单元,只见物华天宝与钟灵毓秀共美,人杰地灵与淳朴民风竞秀,八方游客面对着七彩斑斓的传统技艺、民俗民风、传统舞蹈、传统医药、传统戏剧、传统美术……,不由得发出声声赞叹。“保护为主、抢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传承发展”,县域内119项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、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,142名各级代表性传承人,从而架构起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体系保留最完整,乡土文化传承最好的地区之一的雄厚基础。因此松阳近年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、中国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,也是实至名归。

  非遗馆的后半馆是展演区,梁柱下面的古朴戏台上,十余支民间艺术团队,正在“每周剧场”里轮番上演着国遗项目松阳高腔、道教音乐月宫调、木偶戏、婺剧及其他综合性演出。悠扬婉转的戏曲声中,高亢激昂的乐器音中,一个松阳夜间的文化氛围空间,民间剧团的展示展演空间,百姓大众的共享娱乐空间,正在徐徐地拉开帷幕。紧邻馆侧的是一条悠悠曲折的非遗小巷,那粉墙上绵延而画的是大幅的非遗项目彩绘图,斑斓缤纷,美不胜收,一道瑰丽的风景线,且行且看,意韵未尽……

  面对这如珍珠般散落在大地上的非遗项目,我由衷地为她昔日夏花般的热烈而感到骄傲,同时又为她在新世纪得以传承赓续而倍感喜悦。探寻代表性非遗项目之旅就在脚下延伸出去,穿行山岭上飘渺聚散的云雾,去揭开神秘的非遗面纱,跋涉溪流中潺潺欢歌的流水,去打捞沉淀的非遗密码……

  戏曲活化石——松阳高腔

  崇山峻岭中,因一条跌宕跳动的小山溪,环村流淌而命名的叶村乡横坑村,仿佛世外遗珠,悄然地生存了400多年。近年骤然成了远近闻名的市级竹艺村,在驻地都市艺术家的慧眼巧手文创下,那一件件别出心裁的竹制装置艺术作品,或横卧、或悬空优雅地栖息在艺术公共空间,户外苍翠大地……那漫山遍野生长的蓊郁竹海中,觅一平坦开阔之地,修篁低下了虚空劲节、挺拔刺空的枝干,任凭建筑师梳理着它的翠叶,下拉的毛竹围合成一个硕大的穹顶状,恰似一个蓝天下的篮球圈,迎接着阳光月晖的照拂,和煦山风的抚摸。这就是竹林剧场,从此这里飘出了“咿”“呀”“啊”“哈”的松阳高腔古乐声……

  松阳县石门圩廊桥,坐落在名扬寰宇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重要节点,263米长。一座建于1974年的无筋无肋混凝土双曲拱桥,仅看桥头竖柱上依稀可见的伟人语录及题词,就可知晓它所承载的风霜雨雪。瞬间50年过去了,一座行将拆除的废弃老桥,如今在建筑师们的妙手之下,重新焕发青春,成了一座沟通松阴溪南北两岸的津梁坦途。您看今朝那桥拱处开放式的木装配廊顶,时断时续,晴天阳光日影投射,雨天斜风细雨飘落,活脱脱一座景韵无限的风雨廊桥。桥之上游是建于明朝的悠悠古堰坝,清水沿着半圆弧形的坝顶潺潺欢流,桥之下游是汀渚无数的大湿地,白鹭翔集、溪鱼嬉游、碧树婆娑、野花摇曳、绿道蜿蜒、田园绵延……此时从这溪光云影之中又飘来了“咿”“呀”“啊”“哈”的松阳高腔古乐声……

  松阳,莽莽苍苍的群山,浩浩汤汤的松阴溪,郁郁葱葱的茶园,潜藏着一个以7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主体,庞大的传统村落公园:云雾缭绕的西坑村,崖居环抱的陈家铺村,古樟比肩的杨家堂村,石桥曲溪的松庄村,宋代驿道的界首村,星象八卦的山下阳村,檐角相连的吴弄村,进士文脉的象溪村,“柿子红了”的沿坑岭头村,国保廊桥的玉岩村……古宅层叠,古道纵横,古木森森,古桥沧桑,在这儿也飘来了“咿”“呀”“啊”“哈”的松阳高腔古乐声……

  松阳高腔是“浙江省八大高腔之一”,源于宋元南戏,形成于元末明初,清乾隆、道光年间颇为兴盛,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,因其历史悠久,唱腔独特,剧目繁多,曲牌丰富而引人注目,被专家们誉为是“戏曲界的活化石”。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项目,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首批重点项目。2021年松阳高腔被列为首批“浙江文化标识”培育项目,2023年成功上榜“浙江省文化标识建设创新项目”。

  在飒飒山风的古老村落,在绿意葱茏的田间地头,在质朴沧桑的廊桥戏台,在台前幕后的唱念做打,几百年的流变过程,松阳高腔这一地方戏曲,早就悄然实施着交流互鉴的尝试,它成功地接纳了南戏曲调、道教音乐、民间山歌民谣的融合。民间艺人将高亢激昂的本地高腔腔调,与铿锵硬板的松阳方言官话语调结合起来,元末明初发展成唱腔独特、曲牌丰富的松阳高腔。雨丝风片,烟水云山,陶冶出松阳高腔许多曲调优美,样式古朴的音乐风格和曲艺体系。它的唱腔属曲牌连缀体,演唱时句式、词格可以跟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,并且在行腔中常用“咿”“呀”“啊”“哈”等甩腔和衬词来突出特点,并用假嗓帮腔,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。松阳高腔辅之以板、鼓、笛、唢呐、二胡、小锣、大锣、大钹等管弦乐器伴奏,这天籁之音便在山水间飘溢荡漾开来……

  白沙岗,一个藏之深山,透着浓浓山里味的村名,远离县城百余里,山里山,弯里弯,这里被视作是松阳高腔的发源地,高腔演出从未中断,据说已传承了23代,几百年来为活跃广大乡村的文娱生活,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,因而又被称作“白沙岗之土调”。但在此漫长岁月中,也产生了高腔艺人年龄老化,年轻艺人青黄不接,口传心授方式老化,剧本音乐整理滞后,民间剧团难以走向市场,拯救松阳高腔迫在眉睫。

  松阳高腔是一朵散发出浓郁乡土气息的艺术奇葩,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。近几年,松阳县的“传统戏曲振兴工程”,在进行“6新”探索中拉开战幕:即搭建“四梁八柱”、播撒“传承种子”、建立“宣展平台”、推进“抢救记录”、开展“复排创编”、促进“精神共富”,使得这个濒临灭绝的古老剧种得以绝处逢生,返老还童,重新焕发出青春风采。

  2023年松阳又扎实推进“5+”建设攻坚战:即“剧院+剧目”“戏曲+戏迷”“文创+文旅”“线下+线上”“培训+培育”,正在逐步形成地方剧种传承保护的“松阳经验”和“松阳模式”。管弦静听新声催古调,歌舞雅将旧事醒今人,昔日的文化景观,今朝步入了大雅之堂,拍摄影视作品,亮相央视专题,显身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,参展全国演艺博览会,入选丽水摄影节开幕式,这一乡野之音正在走入华夏大众岁月静好的生活当中……

  长长岁月河,悠悠演艺路。门宇轩昂的高腔剧院里,代表性剧目《夫人戏》《耕历山》《卖水记》等,粉墨登场、世间百态、悲欢离合、嬉笑怒骂。曲牌《驻云飞》《风入松》《桂枝香》等,诗意盎然、字眼溢美、管乐天地、弦曲古今。折子戏《八百两》《割肉还娘》《悦来店》等,音声迭代、抑扬顿挫、声情并茂、圆美流转。创新剧目《松州令》《拜刀记》,甩腔高亢嘹亮、节奏动感热烈、风格传统时尚,戏曲摇滚碰撞……

  天地献神草——松阳端午茶

  闲观古老松阳县城的大街小巷,生存着一百多家本土中草药铺,不少市民光顾这些堆满中草药的铺店,寻觅挑选着;还有漫步乡村的农家院里,时常可以看到摊晒着一些不知名的根皮草叶。难道这里面隐藏着农耕文化的神秘密码?难道这里面蛰伏着中医文化的玄妙印记?难道这里面还暗含着养生文化的深奥符号?答案就藏在环抱松阴溪的重峦叠嶂之中。

  松阳,连绵起伏的百千群山之中,那26道被誉之为“都”的陡峭的山谷,飞流着跌宕清澈的涧溪和瀑布,呈脉络状替补着母亲河松阴溪的水量,灌溉润泽着沿河无数的原野田畴,以浩瀚的雄姿奔流到海不复回。苍翠的山岭间,雪藏着数不清的古村落,它们一如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的少女,保留着“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,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”,那种美丽清纯,古朴淳厚的原生状态。村落间还有许多逶迤绵延的古道,在飘渺的云雾中时隐时现,阵阵山风拂过,偶而露出峥嵘,那上面印满了成百上千年山民奋斗的足迹。就在这空旷静谧的氛围中,竟然安详地生长着2400多种中草药资源,与世无争,各安其态。它们沐天地之灵气,浴日月之精华,尤其在缺医少药,交通闭塞的农耕文明时代,用它们的根苗枝叶,无私地滋养着山民们的生存生活,护佑着山民们的繁衍健康……

  苍山露着宽厚结实的脊背,翠岭挺起博大刚毅的胸膛,百草在这儿尽情地演绎着生命的乐章。常年吹拂的山风,细心地梳捋着那漫山遍野的百草,弥漫着蓬勃向上的野趣之美;时常光顾的山雨,洋洋洒洒地从空中飘落,渗着无私,含着热情,滋润浇灌着那深扎大地的百草根须;高挂天际的山月,投射下皎洁的清辉,慈爱地照看着那酣睡中的百草养精蓄锐;洁白晶莹的山雪,纷纷扬扬地给山岭上的百草盖上了轻柔的雪绒被,御寒保暖,雪水滋润,孕育着丰收的来年……

  每年到端午节前后,就有勤快识药的山民们,或结伴或单行,携带着锄头刀具,背负着竹篓,肩挎着竹筐,向着大山进发,踩踏着森林覆盖率80%的苍山翠岭,去问候探秘那里的中草药王国。采撷回来后,就是清水洗尽泥土,阳光下摊晒晾干,然后粉碎保存,需要时泡服品尝。千百年下来,淘漉出松阳十种道地中草药:多花黄精、三叶青、铁皮石斛、覆盆子、皇菊、白芍、金银花、太子参、百合、厚朴。更有那金锁匙、石菖蒲、鱼腥草、金珠莲、食凉撑、天仙果、山苍柴、大发散、插田妞、六月雪、牛舌草……名目繁多,形象生动,朗朗上口,蔚为壮观。

  读着这一个个透着古朴野逸的药名,喝着一杯杯由山野草药煎制而成的松阳端午茶,瞄着这天籁清越金黄温润的汤色,此刻药力正悄无声息、无孔不入地渗入你的肌体里,发挥着益思提神、强身健肾、芳香化湿,清热解暑,生津止渴,解表和中,养颜轻身、防御感冒的诸般功效。

  看着这一个个透着朴野苍灵的药名,品着一杯杯大自然馈赠,取之不尽的松阳端午茶,闻着这袅袅娜娜漫溢空中的芳香,茶不醉人人自醉,会勾起你源源不绝、飘飘渺渺的思古之幽情。

  也许此时,在那人类的远古时代,因尝百草之滋味,一日而遇七十毒,被戴上农耕之神、医药之祖桂冠的神农氏,正惊讶于松阳地界的百姓们,何以会将他当年筚路褴褛,风餐露宿开创的医药事业,演绎得如此风生水起,如火如荼?“看似寻常最奇崛,成如容易却艰辛”,这漫山遍野俯拾皆是的草草木木,在开始时也许被人们当作是薪火之材、付之一炬而已,后来先民们在血与汗、生与死的代价中尝试使用,终于化腐朽为神奇,变薪材为药材,尤其在缺医少药的古代,往往能救人性命于瞬间。

  也许此时,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正抚着腰间的佩剑,风尘仆仆行走在沅、湘流域,吟诵着自己创始的楚辞体《离骚》。因为忧国爱民,惨遭奸臣小人谗害,长年流放荒野,后见国都被攻陷,遂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。后人设立端午节,以包粽子,赛龙舟等习俗来怀念屈原。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”,不仅回响在三湘大地,而且被远在东海之滨的松阳所感知,相传松阳端午茶也是约在春秋战国时期诞生,不知这是天意还是巧合,但不管如何,如果屈原地下英灵有知,当他获悉世间有松阳端午茶一物,想他一定会感怀松阳人民的。

  也许此时,九五之尊的唐玄宗,正端坐在长安城里那座红墙绿瓦,雕梁画栋,斗拱飞檐,金龙绕柱的大明宫里,尽情享受着“九天阊阖开宫殿,万国衣冠拜冕旒”的大唐帝国威仪,他也如常人,一边口中津津有味地品尝着松阳籍道教天师叶法善敬献的端午茶,一边饶有兴致地倾听着养生大师叶法善正在妙语连珠,传经布道,尤其是法善大师有声有色地讲述广施端午茶水,救民抗疫消灾的轶事趣闻,直听得唐玄宗如临其境,解颐一笑,眼前隐隐飘动着返朴归真,天人合一的美妙意象……

  昔日深藏山野之中,山民司空见惯的寻常百草,如今登上了大雅之堂。在新世纪的今天,有远见卓识的企业捷足抢滩,运用现代先进的生产工艺,端午茶也披上了成品包装外衣,进入了酒店、茶馆、超市货架销售,更被制成罐装饮料,摆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。但愿端午茶这朵省级非遗项目之花,盛放在松阳大地,生生不息,常开不败……

作者:方刚 来源:松阳新闻网 编辑: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:2024年3月21日

分享到

相关新闻

网站简介 | 版权声明 | 广告刊登 | 联系我们 | 法律顾问

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:浙新办[2010]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